《谈礼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01:57
《谈礼貌》教学反思15篇

《谈礼貌》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礼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礼貌》教学反思1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本文结构严谨,说理性强。所举事例注意从不同侧面说明问题,当自己有求于人时,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别人无意中伤害自己时应该怎么说,怎么做。课文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如何礼貌待人提供了范例。文中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明白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又了解使事理明晰突显所采用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以“三个故事”为主线,让学生自读感悟、圈画批注,理解事例中事例内涵。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心理,为了进一步理解,并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在正反事理的比照中,在具体词句的感悟中,既理解语言表达的妙处,又明白事例中说明的是事理。

在这课教学中,我重点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1、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文中三个事例是独立的小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而且写法是一样的。在教学,我重点教学第一个事例。通过抓描写牛皋和岳飞自的动作、语言句子,让学生比照研读体会礼貌待人的好处,并让学生演一演,让学生感受到礼貌待人就体现在细节中,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第二、三事例的方法:

1、抓住人物态度、动作、语言等体会人物特点。

2、了解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3、明白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对于第二、三个事例,我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事例的方法”,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事例中说明的道理,再进行简单的交流。

此外,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这类体裁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不大,因此教学时抓好这一“例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议论文,从感性上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所以我在教学中,我依据板书初步认识议论文的要素,并结合文段,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具体是哪些内容,从而真正理解议论文的体裁。然后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了解三个故事的异同之处,感受三个事例在说理的同时层层递进,明白说理性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这为学生将来议论文的学习、写作打好基础。

这篇课文,初读会使人觉得文章浅显易懂,容易教学。但是,当深入教学时,发现并非想象的那样容易到达理想的效果。上了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

1、“在对三个故事选取的角度进行比对”时,一看时间不够,就很仓促地想赶紧完成,没有让学生做更多的交流,也无法体现从“学教材”到“用教材”的能力转换。

2、由于在教学中,时间把握不到位,教学环节不够紧凑,以至于“拓展练习短文阅读《宽容是金》”及“说话训练”没能完成。

语文课,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潜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思想教育。

《谈礼貌》教学反思2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谈礼貌》的第一、二课时,现将两节课一起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结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总结构,都是“故事+总结句”,这三件事例是从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学生该如何正确的礼貌待人。所以,在教学“问路”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读+画+找+读。即:读自然段→画总结句→(根据总结句中的关键词)找出故事中表现关键词的词句→(借助所画词句)有感情读。然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踩裙”、“刮脸”。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较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所以,我在平时就很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在这两节课中,我从这些方面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解读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选择课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这些我都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2)一读书就动笔。在解读文本时,我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文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书上画画关键词句、写写句式置换,写写近反义词。这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项教学方法。

3、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苏教版课本中有些课文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结构相同,或情感路线相同,或体裁相同。《谈礼貌》和《说勤奋》体裁相似,课题也相似。所以,一开始,我将两篇课文的题材和课题进行了比较,既复习了旧知,又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是说理性的课文。

二、不足之处:

1、应该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恰当”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怎样才是“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其实课文中的“刮脸”事例,周总理对朱师傅说的一番话,不正是对“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的最好解读吗?我应该回到课文,让学生读读周总理的话,这样理解“恰当使用礼貌语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让学习文本有一个整体回顾。

2、有些教学环节过于急躁。在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后,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

3、我上的这两节课是第一、二课时。扫清生字读音,应该是一上课在初读时完成。可我却在教学事例“问路”时,才来强调“校场”“校”的音、“离镫”“镫”的音和义。

4、细节上应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我没有让学生背诵这一段。这一段既是课文的中心段,又对古训进行了清晰地解释,我应该在学习后马上叫学生试背诵,马上将所理解的巩固下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

5、学会“偷懒”。有时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地学会偷懒(这是我的指导老师伍校长教的)。比如板书课题之类的。课题中的“貌”,我在书写中强调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写写或在书上写写,效果会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有效。

《谈礼貌》教学反思3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 ……此处隐藏7255个字……每个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为了让作者的观点能“深入人心”,让学生真正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教学中,我从三个小故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潜心会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第一个故事为例,我让学生先谈谈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比较牛皋和岳飞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悟、交流,学生意识到原来“礼貌”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的语言和态度上,至此,学生对“礼貌”的认识变得逐渐具体了。“如果有人像牛皋一样对待你,你会怎样?”学生立即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迅速而坚决的回答,“我会骂他!”“我会不理他!”…不知不觉中,“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的观点便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朗读始终是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投入情感和智慧,读出课文应有的情趣和理趣,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就一直思考的问题。抓住关键词,是我们常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感悟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奏效,果然在指导朗读描写牛皋一段话时,多数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然而朗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牛皋说话时的动作!”这一恰当的点拨,学生们似恍然大悟,一男生迫不及待的举手。逼真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将牛皋无礼的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其他学生也纷纷争着要读,整个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那么本节课的“训练点”放在哪里呢?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进行整合?结合文本的特点,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说,再写下来。我将这一环节穿插在第二个小故事之后。“故事中的小朋友不小心踩脏了阿姨的长裙,像这样的小事,也会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紧接着,我创设了几个生活场景:1、上操的路上,后面的同学不小心踩掉了我的鞋_________。2、早读课上,同桌不小心把墨水弄在了我新买的羽绒服上_________……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一女生这样写到:一天早上,我不小心将墨水弄在了坐在我前排的王婷身上,我赶忙对她说:“对不起,我把你的衣服弄脏了。你脱下来让我妈妈帮你洗干净吧!”王婷笑着说:“没关系。反正这衣服旧了,以后也不会经常穿了。”刚读完,学生们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知道,这掌声一半是因为她写的精彩,一半是因为这两个同学的谦让,看来无须多说,学生已经明白: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而这正是第二个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三个故事和最后的总结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衔接还不够紧凑。

《谈礼貌》教学反思13

在这课教学中,我重点完成两个教学目标,即:初步认识议论文;通过理解文本,让学生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行动上。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在教学第一个事例时,我抓住牛皋和岳飞各自的动作、语言来体会,并设置了补白:假如,你就是那老人,看到岳飞彬彬有礼,你会这样想。

对于第二个事例,我抓住本自然段结句,也是中心句“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微笑”“没关系”等词语,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有的学生感到女青年的“微笑”就是对小男孩冒失的谅解,理解了小男孩此时懊悔的内心。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最后一个事例听样在读好周总理语言的基础上补充理解周师傅的内心活动。

《谈礼貌》教学反思14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使学生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一句。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微笑”“没关系”等词语,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

有的学生感到女青年的“微笑”就是对小男孩冒失的谅解,理解了小男孩此时懊悔的内心。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谈礼貌》教学反思15

我执教了《谈礼貌》的第一课时,感受到了语文课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交流的氛围很重要,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先表扬学生礼貌待人,拉近学生与我之间的距离。意在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也为在以后的读文体会中做下了铺垫;再指名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平常有哪些礼貌行为?还指导学生回忆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起了哪篇与此相类似的文章。

(1)这类“谈”“说”“论”的文章有鲜明的观点,例如《说勤奋》,作者在开头说: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在结尾有说:要想有所作为,就要一生勤奋。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作者往往会举例、引用名言论证,以便以理服人。

《说勤奋》作者用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的事例,还借用华罗庚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

(1)找找课文《谈礼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用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循着刚才复习的旧知,很快找到了解决新问题的桥梁,交流时,我发现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本文的提纲。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去论证、辩驳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告诉学生"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不足的地方:

1、教材的把握还有很大的依赖性。

虽然课上得还不错,把握教材也可以,但是我发现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对教学参考书有很大的依赖。但是过于的依赖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钻研能力低的表现。我在这一点上的确欠缺,需要好好改进。

2、课上“灌”得多。

感觉还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给学生一个陷阱让学生跳,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发挥出来,思维的训练要加强

《《谈礼貌》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