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春》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春》,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反思《春》1春天来了,春芽破土而出,带来一片生机、一片盎然。《春芽》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中春一般的生气。
1、教师语言如春风送爽。上课伊始教师诗情画意一般的开场白打动着学生。这样导入:二月的春风把柳叶修剪,三月的子规夜夜啼血,春天是一草一木一鸟都为之灵动和雀跃的季节,我们快乐的和春天走遍了祖国的每一个地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户人家,看看小天井里的春芽。教师的语言如春风一样吹拂着每个孩子的心田,把他们带入一种美境界。
2、课件演示如春景怡人。这两节课中课件的成功运用成为达成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倾听教师精美的导语后,又欣赏了春芽破土而出的动人情景,伴随着春天轻快的音乐,一棵棵小嫩芽钻出地面舒展开来,在瞬间展现了生命的成长过程,看了让人心动,学生赞不绝口。
3、教学方式如春雨滋润。一堂成功的课堂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本节课中的识字教学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方法:
1、字族识字:如艮字旁的字很、狠、恨、很皿字底的字盏、盎、盒、盛、监、盖一串字族带出很多形声字。
2、形近字区分识字:这是一种很有效、很实用的识字方法,对学生今后不写错别字有很大帮助。如:珠株的区分
3、形声字识字:如啁啾两个字的学习可采用这种办法,使汉字的音形意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4、多音字识字:如缝字的两个音,教师教学时能够根据字意来区分字形,从而进一步区分字音。读二声时多与针线有关,如缝衣。读四声时表示缝隙,如门缝。
5、根据字理识字:如“弱”字的字理是两张弓放一起,一根羽毛放在上面,表示弱小,柔弱。
6、根据字义识字:如“冒”本义指帽子遮住眼睛,所以上边不是日,没有封口,引申为向外透、往上升等多种含义,教师恰当的进行了多意字选词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教得有法,对每个字都进行了仔细的斟酌,能够根据字的特点有所侧重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知识点、拓展点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
7、学生学习如春芽蓬勃整堂课中学生都主动热情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思考,学得灵活、扎实,正象春芽一样破土而出,正用自己幼小的力量不断成长,看到她们的成长,带给我们无限的欣慰,期盼着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春》2《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欣赏梅花的意境,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梅花图,并问孩子“梅花美不美?”让孩子说说看到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一朵梅花就这么美,那满山都开满了梅花这山真不知要美成什么样呢!”让我们赶快乘上小火车去梅花山看看吧!意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开头的导入很成功,可后面的两个小插曲却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预设。
【现象描述1】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想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个孩子看见两个小朋友紧紧挨在一起,叫了一声“哦,他们结婚喽!”于是课堂里一片哄笑声。教者连忙解释:“这两朵是花,又不是人。”可孩子们仍然处于兴奋期,对教者的解说不与理睬。
【教师反思】:
1.教师应学会倾听,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应该摈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
“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课后我问那个顽皮的孩子:“你为什么在上课时要说他们结婚了?”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看见爸爸妈妈挂在墙上的结婚照也是这样紧紧地靠在一起,就说他们结婚了。”我又好气又好笑地想:是啊,这个孩子确实破坏了课堂纪律,但是他的理解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如果当时的我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并做出决策有很大帮助。比如出现“结婚”一说后,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自己请的同桌是男女生,并马上更换角色,不应一味责怪学生。
【现象描述2】
师:梅花开得很多,梅花好看吗?梅花美丽吗?(美)
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梅花美丽的句子。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现在我们就站在这片梅花丛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教师引读,“那一朵一朵的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读完教师问:“现在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呵欠。”别的小朋友也跟着“哈欠”起来。教室开始混乱起来。
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问那个打哈欠的同学:“你为什么打哈欠呢?”学生回答:“因为梅花太香了,我的鼻子会过敏。”教师:“原来你的鼻子会过敏。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的鼻子不过敏的?”教室下面传来了一片哈欠声。教师茫然,不知道如何解决。
【教师反思】:
1、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乱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课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当学生说:“梅花太香才会打哈欠时。”教师应马上追问:“梅花是很香的吗?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看谁有本领找到?” ……此处隐藏10582个字……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反思《春》14今天和学生一起阅读了《江南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春天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衰败,表现诗人反对佛教,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杜牧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因为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古诗,所以对于这首古诗,学生都能背出。所以,本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据说有五百多座,寺院的僧人也是空前高涨,这些达官显贵想通过拜佛求经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荣华富贵,可是这些寺院在随着朝代的更替倒塌无数,已经没有多少存在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学生很能领会老师的用意,他们发言完毕,最后一句诗的意思也就出来了.你看看,你只知修建寺院,不知道强兵练武,这么的寺院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中呀?
诗句意思出来了,可是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于是我又给学生介绍杜牧生活的朝代,当时正是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连年征战,宦官当道,民不僚生,苦不堪言.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企图通过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们听了很是愤慨,纷纷对当朝都的做法表示谴责,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就是诗人的情感,共鸣的情感在课堂上涌动。
春的景致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这首诗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秀丽春光,同时由烟雨迷蒙中的楼台佛寺联想起南朝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借古讽今,这是本首诗的难点。如何巧妙地处理呢?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二两句;然后抓住“南朝”和“多少”切入第三、四句,适时补充作者用意,启发学生理解“写今”与“吊古”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获得审美体验与弄清寓意的双重效果。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语文教学反思《春》15初教时,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