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整节课只能说顺利地走了下来,对于教者我来说从中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及时总结,虚心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能被3整除数的数”一课,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确立了基本技能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仅重视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提出新的假设——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
2、理性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本节课重新设计例题,通过用“0——9”十个数字组成能被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探索特征,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时收集的数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课后“你再长几岁,这个岁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开放题富有情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本节课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教学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教学知识、感悟方法。如在课的第二阶段,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层通过学生猜测、举例、选数字组数,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第二层通过交换三位数数字的位置,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第三层次通过计算各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磨练了意志,同时也使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4、合理定位教师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只有摆正了师生关系,才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本节课学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一是从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上,二是从分层探究、有针对性的适当引导上。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始终处在民主、和谐之中,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探究方式,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3《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我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先进行合理的猜想,进而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验证,学生自我否定了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处于“不愤不启”的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迫切想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有利于后面的探究学习。他们还认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当你解决一个新问题时,一般没有人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会碰到什么困难。你只有碰到问题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才清楚还需要哪些知识,然后,你要在原来的知识库中去提取并灵活地应用原有的知识。
新课堂呼唤“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意识地去避免学生犯错误。因为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错误是劳动的成果,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有个教育专家说得好:“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海纳百川的境界和从容应变的机智,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和权利。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4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解决“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本案例中,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此处隐藏6064个字……“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后被学生补充到“个位上是0-9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其特征不明显,也就是说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数没有关系,因此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接着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让他们圈出所有3的倍数,抛出问题: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学生在经历了猜测、分析、判断、验证、概括、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真正发现: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数。从而,使学生明确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进行练习与拓展。这样的.探究学习比我们老师直接教给他们答案要扎实许多,之后的知识应用学生就相应比较灵活和自如,效果较好。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上,由于自己事先练习下水没有做足,所以误导了学生。题目如下:“从3、0、4、5这四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以下条件:1、是3的倍数。2、同时是2和3的倍数。3、同时是3和5的倍数。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学生问要写几个时,我回答如果数量很多至少写3个。呵呵,其实此题不需要如此考虑,因为它们的数量都有限。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2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利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些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数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3《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第一次教学之后,学校组织县级教学能手选拨赛时候第二次上,可以说是“一课两上”。我在第二次备课时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处理教材,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课我是让学生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去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实际应用,巩固练习。效果一般。而第二次上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2、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是不是3的倍数的特征也要去看数的个位呢,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让后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借助学生熟悉的计数器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验证3的倍数的特诊,实验二: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的数的特征。最后实践应用,课堂检测。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要做的更加自然、一气呵成会更好。由于本节课按照赛教要求只有30分钟,时间的把握做的还不够恰到好处。总之,教无定法,学海无涯,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42、3、5倍数的特征我设计的是一节课,但上完这节课上完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不难理解,对偶数和奇数的概念也容易掌握,但我由于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时间用到2、5倍数上的较多。以至于对3的倍数特征探究不到位。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伊始,我设计了抢“30”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找到3的倍数,但我发现这个游戏没让学生部明白要求没有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意义不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是观察、发现、验证、结论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首先让学生独圈出写出100以内2、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他们的特征,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但我对这部分的处理太过于复杂零碎。以至于用的时间过多。比如说2、5倍数与其他数位的关系,着就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小组合作,发挥团体的作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觉得我们班小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部足的地方,比如说学生的之一能力倾听能等等还需进一步训练。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5《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一、猜想: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二、验证::先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找看,显然像13、16、19等等的数不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三、探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出3的倍数的数,如果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8124→4227→72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四、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