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筝教学反思1《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齐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情绪,而最后又燃起一丝期望。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下自我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齐憧憬、一齐快乐、一齐忧伤??
一、读种悟情,读中升华
在体会孩子们做风筝的快乐时,我抓住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期望。”让学生想想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憧憬”。让孩子在对快乐的憧憬中体会做风筝的快乐。
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我让孩子们带着自我放风筝的经历走进文本,想象孩子们是怎样快活地喊叫的。这段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风筝,你飞得好高啊!”“风筝,在天上飞的感觉很奇妙吧!”“飞高点,再飞高点!”“幸福鸟,你飞到云彩上了!”“风筝,你带着我的快乐飞翔!”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不用我指导,学生们读得很有激情,脸上写满了快乐。在体会找风筝的着急时,我指导学生透过读好重点词,来体会风筝丢失时的着急和悲哀。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大惊失色”和“千呼万唤”读得入情入境。
二、读中练说,读中学写
放风筝一段,我的主要训练点有两个。一个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另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文中的一系列动词把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说具体。学生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就会回忆起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这时候让孩子练习说话,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运用到文中的一系列动词,说话的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导入时,我首先透过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些能够表示悲哀和高兴的词语。既能让学生感受游戏的快乐很快进入上课的状态,又能为课后设计的说话环节做好铺垫。课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我在那里安排了让学生续写。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又把课文开始做游戏时的那些词语出示出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生说的还不错。如:“我们拼命的跑到磨房一看,啊!我们的幸福鸟果然在那里,我们欣喜若狂。”(欣喜若狂是游戏中的词语)“我们拼命地跑到磨房,仔细的找了又找,唉!幸福鸟不在那里。我们灰心丧气的走了,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灰心丧气是游戏中的词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必须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这样的设计必须能激起他们运用好词佳句的热情,走好起步作文的第一步。
总之,我们要把读书的时光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已学到的好似好句运用到自我的说话和写话中,正和推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潜力。
风筝教学反思2《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一开始就透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明白课文资料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透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低段孩子不太容易做到的。我在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祝你幸福”等语句,透过问题“你在什么时候感到幸福,你吵架后有什么情绪”让学生体验情境,明白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和情绪。
在小熊和松鼠吵架的时候我还配上了音乐,让学生体会好朋友吵架时难过悲伤的'情绪,范读后再指导学生读得慢一些,悲伤一些,学生读的感情效果就会好很多。从而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学会容忍和谅解别人。
风筝教学反思3《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 ……此处隐藏13358个字……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尤其结尾的“”,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悲哀吗?他们还会充满期望吗?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一个省略号,包含的资料实在是太丰富。不一样的学生,会有自我不一样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不一样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会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带给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齐。空白点的发掘有着多种方法,以上几法只是就《风筝》这篇课文而言。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带给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能够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能够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风筝教学反思14在本课中,我将识字、巩固识字和指导书写作为重点。初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来识记生字,透过4个重点句子,认识本课所要认的字,指导学生读句子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识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编儿歌、用熟字学新字、形生字等多种方式来识字并进行交流,识字之后安排了巩固练习,在摘果子的游戏中来指导孩子们巩固认字,同时还引导学生发现带提手旁的字一般和动作有关联,这样就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了形生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在指导朗读上,我做到了读整篇课文和读重点段落相结合。指导读重点部分时,如小松鼠给小熊折纸船和小熊给小松鼠扎风筝这两段话,让学生抓住“乐坏了”这个词,读出高兴的情绪,读好互相祝愿的话。另外,抓住松鼠和小熊争吵后他们再也看不到小船和风筝的那段话,透过贴词卡、朗读体会,引导学生明白“飘荡”和“漂流的不一样,并且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抓住课文中两个“看不到”,让学生体会、读出这两个小动物难受、后悔的情绪。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运用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读体会、小组读、老师进行范读。在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学习饱含感情课文,最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用读出感情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明白。
风筝教学反思15在这节课上,我重点抓住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重要词语,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激情朗读学文。
一、满意之处。
1、学生表现出色。
课上,学生们很投入,兴趣也很高,仿佛作者童年的快乐长上翅膀飞进我们的课堂,打开学生的心扉。
首先,课前,因为没那么早上课,我就决定让学生讲故事,没想到,他们竟然不怯场,在那么大的多功能厅讲故事,也讲得那么有条理,声音是那么宏亮,听的同学也那么认真,还能听出点名堂呢。这也许跟我平时的“课前一分钟故事”的活动有关系吧!
其次,在上课时,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的回答竟然会出乎我的意料,如:我说:“还有更让“我们”开心的事呢。其实我是希望他们回答风筝飞上云彩上了。可是他们竟说“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幸好我反应得也快,才没冷场。
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写话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竟也能写出“风筝找到了,小朋友们露出了彩虹般的笑容。”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1)做风筝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首先我让学生体会“精心”一词,这是一个关键,我让学生们给他换一个词,学生说出了很多个,比如:认真,专心,细心等,再用“我想做一个( )的风筝,希望它(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说得有声有色,恰到好处地理解了“憧憬”的意思,在这一环节,我还让学生结合查字典的方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不用多讲,他们也能感同身受,也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我们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是因为风筝寄托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为下文做好铺垫。
(2)放风筝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反复的朗读这句话,如果是你,看到自己放的高高飘荡在空中的风筝,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喊叫?在这一刻,完全抛开课堂的局限,他们置身其境,从他们的喊叫声体会他们的快乐。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
(3)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让学生读,找出最能体现我们当时心情的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这两个词我教学生用解字义的方法来理解。接着我还让学生呼唤风筝,体会出那种着急,再用“我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体会出那种伤心。最后还用做动作来理解“垂头丧气”。
这一环节我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可以用换词、联想、查字典、把字义合起来等等方法。
3、 挖掘文章的空白处
因为空白,面对空白,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让学生情感碰撞交流,激发学生创造性感悟。
(1)在看似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课文第二段写做风筝时,风筝什么也不像,却被称作“幸福鸟”。为什么要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不同的学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
(2) 在意味深长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一个省略号,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会得到更多。
二、不足之处。
整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这当中有教学设计的不足,也有教学机智的缺乏。
1、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对于这两句话本可以用“虽然……但是…… ”连起来,让学生更理解其中含义,同时又能抓住阅读材料提供的语言资源,培养语感,训练表达能力,但最终没能落实。
2、最遗憾的是,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已下课了,我竟没听到下课铃,依然在继续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到了最后,因为有些学生没能写完小练笔,临时把作业改成“继续完成小练笔”。
最后希望自己能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希望为人师者的我,能尽自己所能,让学生门的学习和成长充满快乐,让快乐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天天流淌在我们的课堂,流淌在学生们的心中。当然,我相信今后我能做得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