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8:17:0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③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学生介绍作者引入。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释题:题目是一种被动句式,意为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文体指铺陈、记述。

(二)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一生朗读,并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三)诗歌赏析

1.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突兀(高耸的样子)洒(散落)罥(挂)忍能(这样)向昏黑(渐进)衾(被子)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见(同现)

2.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

(一)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二)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三)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四)欣赏朗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此处隐藏12324个字……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