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7:35:05
《画风》教学设计15篇

《画风》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风》教学设计1

(一)古诗导入

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途万杆斜。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这首诗里没有“风”字,你为什么能猜出是风呢?

2、唐代的李峤用他神奇的笔把风写了出来,真了不起。今天有三位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他们要来画一画风(出示课题),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赶快把书打开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大声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请教同学多读几遍。

2、读完课文,你最想对三个画风的小朋友说句什么话?

3、看样子,小朋友们都很佩服这三个小朋友。我们来跟他们打个热情的招呼吧!

4、三个小朋友画画去了,你们还能认出他们的名字中的这几个吗?出示生字:赵、艺、陈、丹、宋、涛

①同桌互读

②开火车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了同学们读生字读得那么准确,老师相信这三个小朋友一定已经与你成为了好朋友。我们的好朋友在纸上画画了,他们画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2、房子、太阳、大树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风像个小精灵,怪不得陈丹说,说什么?

①指名读,读出无奈的语气。

②我们一起学着陈丹的样子来无奈地读一读这段话吧!

3、后来他们画出风来了吗?我们来找一找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在书上划上线。找到的同学可以自由地起立读一读。

4、汇报找到的句子。

(四)读文感悟,相互交流

1、教师指导学习赵小毅画的风

这三位小朋友真有本事,把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画吧。

①出示赵小毅的画,这是谁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出示两段话,你能把赵小毅画的风读出来吗?

A、学生自由读

B、谁愿意来把赵小毅画的风读出来?我们来个比赛!请两位同学一人读一段。小朋友来评一评,你感觉到风了吗?

C、风在哪里?(飘、呼呼地转)。要读好这一段,先要读好这两个地方。板书(画一面飘动的旗子和一只转动的风车)

D、自由练读

E、指名读

F、让我们一起把飘着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读好吧!

G、看了把赵小毅的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H、多聪明的赵小毅,女同学,你们能怀着喜欢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段吗?男同学,你们能学着赵小毅仔细的样子再来读读这一段吗?

2、小组合作,自学宋涛、陈丹画的风

①出示自学要求:四人小组挑选喜欢的一幅画,仔细读读,并找出画中的风。

②汇报。

A、四人小组汇报宋涛、(陈丹)的画。

B、风在哪里?小小组长来黑板上画一画,边画边说,为什么斜斜的雨丝和(弯弯的小树)里有风。

C、看看他们的画。

D、让我们来读一读,让宋涛知道我们是多么喜欢他的画。(男女同学对读,读得好的,就弯弯腰)

E、三位小朋友画完了风,你们喜欢他们画的画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让老师听听,风是不是藏在你们的朗读当中?(齐读)你们读得太有感情,老师仿佛真的感觉到了风!

(五)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你会画风吗?你想怎么画风?指名说。

2、出示叶圣陶的《风》,教师范读。

《画风》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能让树跳舞,能使土飞扬。(打一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后,师评价: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就是[风][出示一幅学生画]请大家看画面:圆圆的荷叶、美丽的荷花,两个小青蛙正在打电话,画面充满了童真童趣,真是太美了!这时一阵风吹来,池塘里的景物就会动起来,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画风。板书[画风]

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今天我们就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探讨。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六十六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词、多音字,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三、学文

1、这么一会儿功夫你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你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朋友?为什么?学生读后汇报

[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思考爱提问;喜欢陈丹,因为她善于向别人学习;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师提问:“从文中哪里能看出赵小艺爱动脑筋?”学生在文中找、读抓住:“眨眨眼睛”“想了想”去体会。师追问:“经过思考赵小艺画出风了吗?”学生汇报,师板书[飘动的旗子]师追问:“旗子为什么会飘动?”学生汇报,师说:“原来风就在飘动的旗子上。”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的画,宋涛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指导朗读宋涛说的话。师继续问:“受到赵小艺的启发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斜斜的雨丝]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画的风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追问:“之前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师继续问:“陈丹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弯弯的小树]这时赵小艺又想出了一种画风的方法,她是怎样画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赵小艺善于动脑的好习惯,相机板书[转动的风车]

2、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文中小朋友的好习惯。师说;“文中的小朋友都画出了风,解决了画风的难题。其实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题,当遇到难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文中小朋友的好习惯,并板书[勤于动脑善于创新]

3、指导朗读。范读、分角色朗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画风。

四、布置作业:一阵香味飘来,香味怎么画?

这节课,我根据二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差,但天生爱画、爱说的特点,对课文的感知主要通过朗读理解。通过实践,我觉得我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画风》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 ……此处隐藏18289个字……谁做朋友,就选择谁练习说话)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全班交流。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过。

5、学写生字:艺、涛(学生观察、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四】、精读课文,思考感悟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自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中交流。

(二)独立思考,阅读感悟:

重点理解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老师在学生读书、理解的过程中随机播放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随机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a、随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课件:

⑴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宋涛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赵小艺还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b、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画文中的景物。

c、请学生给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四)朗读感悟,体验文本。

(1)、三个小朋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把你最喜欢的小朋友的话读给同伴听。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五】、巩固拓展,积累创新。

(一)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小朋友,你们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风呢?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学习伙伴吧!

1、小组讨论画风方法。

2、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3、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选择,个性体验

1、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2、小诗人:读一读老师仿照课文创编的小诗,自己也仿写一小结儿歌。

3、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快乐,放飞你的理想。

教学反思:

《画风》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这篇课文贴近儿童生活,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我们农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有限,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观点、做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同时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堂以“学----思-----练”为主题教学模式的教研课。在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上,我力求突出“学---思----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学、乐思、乐练。

一、“以课为本”,设定目标。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的学生要在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材本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围绕新课标和单位目标结合本课特点和本课时的安排,我分别设定了本课时具体的学、思、练的相关目标。

二.“以人为本”,激趣导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者必须“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引领。 “学——思——练”模式低段教学,面对的是年龄小,喜欢玩乐的孩子。所以,上课初始,教者要想法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快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我发现我们班大多数学生对上音乐、美术课比上语文、数学的兴趣浓厚,所以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我以上美术课为契机导入新课,这样的开场不仅新鲜有趣味,过渡自然,而且还在无形中初步认识了风“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性质,更为下面理解“画风”埋下伏笔。

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可是陈旧老套的机械重复地读写模式已是学生所不能接受的,以课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快乐的学习。所以,在生字的教学环节中,我利用巧妙的方法将单调的识字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创设和文中小朋友交朋友的情境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三、“以读为本”,学思结合。

语文教学,永远是离不开读和写。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合作交流,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学会阅读。在这个环节我为了克服乏味地串讲,我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读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在自学中思考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我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语感。

四、“以生为本”,巩固提升。

圣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可见,对新知识的巩固,既是一种复习,其实也是一种提升。新课标也强调不能忽视学生的双基。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也注重了学生的巩固和延伸。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所以我在设计练习这个环节中,尽量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以生为本”,分层设计具有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个环节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的空间,发展思维,引领创新。

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我的教学中遗憾就更是不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我也特别关注了学生,关注了教材,关注了课堂,可是,我觉得上课的效果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例如,在“练”的环节我设计的拓展: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画风,学生虽然也有积极的参与,可是思维还是显得狭窄。其实,生活中处处是“风”,可是学生平常似乎不太善于发现。所以,在引导学生的发现上,我还要下功夫。另外,在学写小诗的环节上,也仅是几个优生做的还像那么回事,可能这个设计难度大了一些。

《《画风》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