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桂林山水》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发情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习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课文。[小精灵儿童网
①“啊”的读音。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2、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3、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五、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课后反思
1、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纷乱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理解,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或者有些牵强附会。
2、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使学生既体会文章的意思,也能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习桂林的山这一部分时,因时间紧张,教师虽然提出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了朗读感悟,但实质上有些草草了事,学生的朗读还趋于平淡。以后,应多加 ……此处隐藏30504个字……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所采用的优美语句;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三)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有感情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3、教师范读以后,再请学生默读,这次是带着任务的默读:首先,让学生借助词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和组词,并查出新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说明: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会略读并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读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务;另要求学生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所以我还安排学生自己查词典并解决生词释义。)
4、检查朗读的任务完成,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带领学生解决了生词的问题,再来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这里仍然采用检查任务完成的方式,请4名同学分别说出每段最主要写了桂林的什么美景。得出如下线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学习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说明: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预想学生会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排比,老师就可以根据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写成板书。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