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01:19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今天讲授的课文是长春版教材第四册第十单元的第二课《精卫填海》。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东海经常泛滥,淹没了许多田地和村庄。有一次,炎帝的小女儿到海边玩耍,结果被大海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小鸟,名字叫精卫,她为了不让东海再夺去别人的生命,所以天天从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里,她要把大海填平。

按照课堂的正常程序,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同学们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最后对文章或作者质疑。这时,有一位同学对课文最后一段提出了一个问题:“后来,精卫的子子孙孙都非常勇敢,不管多大的风浪,仍日日夜夜地填海。那么,精卫填海到底成功了没有啊?”

“哦?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有什么看法?”

这个同学的提问顿时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孩子们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路柏植先站起来,说:“精卫填海能成功,因为精卫对淹死她的东海恨极了,所以,她誓死要填平大海。”

赵周乔站起来接着说:“我给他补充,从前文的‘哪怕干上一万年,我也要把你填平’,我们就知道了她填海的决心,所以大海肯定会被她填平。”

这时,王超振振有辞地说:“从前文知道,精卫填东海,是为了不让东海夺去别人的生命,是在为大家做事,大家也在一定会帮她,所以,东海一定会被填平的。”

胥启东说:“精卫是从很远的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虽然路途远,填海的东西还很小,但是她有信心,还有她的子子孙孙继续着她的事业,所以,她一定会把海填平。”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对精卫的精神大加赞扬。这时候,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了,“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循声望去,站起来的是班里的劳动委员,圆圆的胖胖的脸上眨着一对小眼睛,一张小嘴迫不及待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老师,我不同意”,他又重复了一下自己的意见。“精卫填海虽然很有信心,但我认为她不会成功。”

“哦!!!”全班一片惊讶声,三十几双不解的眼睛全都齐刷刷地看着他。“为什么呀?”“对呀,为什么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他质问。

“因为…因为…”他的语言不知是因为没组织好,还是因为同学的质问而一时语塞答不出来。

“我知道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看着他的窘态,我温和地对他说。

“老师,我们以前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瓶子里的水很少,乌鸦为了喝到水,往瓶子里放石子,这样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现在精卫填海,她把那么多的东西扔到海里,希望海被填平。但如果乌鸦喝水的方法成立的话,那么精卫填海的结果就是东海泛滥,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更大。”

劳动委员的一席话,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扔进了一粒石子,激起千层的浪花。我的心头也不由得为之一震,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么丰富,观察的眼光是那么敏锐,思维又是那么的活跃,真的让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孩子,你真让我骄傲。

对于孩子的这个答案,我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对他们说:“孩子们,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对于神话,大家上学之前可能就读过了《西游记》和《封神榜》。那么,你们了解神话的特点吗?想知道精卫填海是否真的成功了吗?今天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查一查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带着自己的资料,来到了教室。我从没看到他们的准备是这样的充分。从这些资料里,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神话,了解了更多的神话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精卫是不可能把海填平的,文章这样写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看到同学们的发现,我欣喜若狂。

课堂上这种突发的事件,有时候会让老师措手不及。其实在那一刹那,我也怔住了。但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智慧火花,不能让它悄无声息地泯灭。我抓住契机,顺势引导,让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神话,感悟神话。这种课堂艺术,需要我们善于根据事态变化,不压制,不旁观,而是从课堂的教学思路中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有创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读书的好习惯,也使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2

一.选材上的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趣味性强。以欣赏课件《乌鸦喝水》引出让幼儿反思的问题“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了石子,乌鸦都能喝到水吗?”从而进行了相应的操作活动石子与沙子放入水中产生不同现象的反思。本次活动的选材符号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操作性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二.目标设定及材料准备上的反思

目标制定合理。根据本班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水平,从能力、情感、知识三方面着手。且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活动目标中重、难点有意识的在各个环节中突破、

在这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准备材料不够充分。每组操作时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沙子不够多,而且教师准备的沙子太干,操作时由于沙子吸水,大部分水被沙子吸干。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其次第二次操作时教师只需为每组准备一份水,集体观察操作即可。

三.过程的反思

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递进,分层落实的教学特点。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但幼儿教师材料上准备的失误。科学效果不明显,幼儿体验到的科学成果感知不深入。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3

《乌鸦喝水》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着急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慌张,要积极面对,开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着力在这四个方面: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3、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4、通过关键词理解句子,具体指导朗读。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识字方法,再用这些方法来识记本课生字。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加一加(包括加偏旁和加笔画)、减一减、换一换、偏旁归类识字、看图识字、字理 ……此处隐藏7822个字……生难免有些怯场。所以整节课下来课堂氛围较为凝重。

3.教学过程较传统:

由于是公开课,教师怕课堂难以掌控。所以对于教案的设计就过于呆板。整个课堂的流程近似于“一问一答”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拓与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就是一个简单的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使学生较为疲倦,毫无激情。

4.没有进行课后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文内容及重难点把握的都比较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结束课文后没进行一个拓文的环节。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得回归生活,如果只学不用,就有点等于白学了。所谓“学以致用”正是这样的道理。

整节课上下来,教师能从自身、学生及课堂中看到很多东西,并从中受到启示。因此教师在课后应进行反思和思考,总结有点及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与提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3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4

《乌鸦喝水》是一篇几经修改仍保存下来的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是难点,我确定教学此文应注重识字,注重朗读,教学这篇课文,我有如下几点收获,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是让生字教学充满文化的气息。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脸孔与灵魂。如“看”字的教学突破就很好的挖掘了汉字本身的文化符号意义,使学生在认识“看”字的过程中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是生字教学遵循了字理识字的基本原理。如在教学“渴”和“喝”这一组形近字时,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汉字教学,并利用学生识字过程中,前期的经验帮助后期的学习,使得识字学习成为一个逐步提升和相互联系的系统。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为了再次巩固这两个生字,我又出示一个填空练习,上完体育课,我真(),我想()一大杯水。这样既引领着学生正确系统地理解生字各部件的含义,并且能细微地辨别形近字的区别。在教学“鸟”和“乌”,我先出示乌鸦和小鸟的的图片以及这两个生字,让孩子们自己观察,这两个字哪儿长得特别像。学生比较得出“乌”比“鸟”少一点,想象出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二、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学习内容。

而充分挖掘故事本身之神韵,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情意共生的依托成为了这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在执教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识字”和“故事”割裂开来。我让生字教学从单一走向综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汉字。我不但将教学时所教生字放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把字词句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教学时也及时为学生创设联系和运用新知识的机会。在课堂中教师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生活实际需要,从字到词再到文,敏锐细致地捕捉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合适地搭建桥梁,沟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渐”字的教学就充分考虑了这三者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沟通问题,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积累了词语,并尝试在课堂情景中准确地运用积累到的字词。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和形象思维,也照顾到学生潜在的故事阅读心理,使之既能有效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字词教学,又即时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

让学生书空“乌”,对比“鸟”。让学生结合书上图片,试着回答“乌”的意思。再讲“鸦”,复习部首“鸟”,说明乌鸦是——孩子们回答,一种鸟类。结合书上图片,让孩子们观察乌鸦的嘴巴,翅膀,并在黑板上给出句子“()是一种(),它的颜色(),它的嘴巴(),它的翅膀()。”颜色词语,要求不许用黑色,孩子们立刻反应过来,用“乌黑乌黑的”“黑乎乎”。嘴巴要求用又()又()。孩子们说的都很好,先找好同学,再找中等生。我补充后面的,乌鸦叫声沙哑难听,古时候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后来现在发现它是一种益鸟。人们用“乌鸦嘴”词语说话不吉利。

第一段,问几句话。孩子们普遍丢了问号那一句。接着,逐句指导朗读,不同的句子读出不同的心情。喝不着水的原因,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第二段有个“办法”,引导孩子们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想出了什么办法。这里强调“一颗一颗”和“一颗颗”的区别。给出生活中的例句,体会一个快一个慢,让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性。再理解“渐渐”就容易多了,能找出“慢慢”是近义词。

最后问孩子们,你怎么评价乌鸦。本以为会有可爱啊之类的,可是孩子们回答得特别好,“聪明”“爱动脑筋”。我再黑板上写“遇到(),要(),就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困难。

不足之处,没有时间问孩子们还有什么喝水的好办法。下节课补上。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